美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影响中美教育因素比较
合肥九中 毛晓斌
2012年8月21-----9月8日我随合肥市骨干教师研修班赴美学习,期间,我们共访问了三所大学、四所中小学,和美国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有了初步的接触,领略了美国的课堂教学,直观感受了美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可谓初步感受了美国的教育。回想那段学习经历,其中有些片段依然历历在目,美国基础教育有何特点、有什么优势、我们从美国教育能学到什么等问题常常令我思考。本人才疏学浅,又加之浮光掠影,更因中国教育研究者对美国教育的全面研究理论成果,所以一直不敢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如今,我只能揣浅陋,谈谈对美国基础教育的了解,并力图比较中美教育的影响因素。
美国基础教育现状
学制情况及学校性质
美国的学校教育,整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都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稚园、小学、初中及高中。学制与我国相当,实行12年基础教育,一般定为小学1—6年级、初中7—9年级,高中10—12年级。因每州、每个城市或乡镇的不同情况也有差异,例如有的是六年小学及六年中学制,有的是小学六年和二或三年制的初中及四年制的高中等,我们所访问的哥伦布学院就是高中四年制的学校,而同在州府的哥伦布女子学校高中则为三年。一般学童在十八岁时应完成中等教育。由于美国的义务教育普及,大约有90%以上的适龄儿童接受中等教育,90%学生可完成学业,其中约60%再进入大学,开始他们的高等教育。
美国的中小学校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公立学校占主导地位,大约于19世纪四十年代创办,主要因为移民需要统一语言,学校发展由政府税收支持,学生免费就读;私立学校多由教会和基金会及个人支持,也包括那些合乎相当学院基础的私立学校。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大约均有30%的人就读于私立或教会学校。而高中毕业就读私立或教会大学的约有25%的学生。
美国的教育行政实行中央和地方分权,联邦教育部主要起规划、指导和协调作用。在中央与州两级管理中,以州为主。中央除立法和拨款外,不干涉地方的教育行政事务。在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的关系中,强调学校办学的自主性。
课程设置及学生课表
美国中学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开设有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生物、化学、物理或地理、环境)、社会科学(美国历史、世界历史、经济学、心理学)、体育(游泳、篮球、美式橄榄球等)、艺术、卫生安全等。未见比较系统的政治学科,可能放入美国历史中教授,选修课是美国各学区或学校自定的传统,一般有视觉艺术(绘画、摄影等)、行为艺术(戏剧、舞蹈、电影、器乐等)、新闻/出版(校报、年历、电视制作等)、计算机(文字处理、编程、图像设计、网页设计等)、职业技术(陶艺、木工、金属加工、汽车修理等)等。美国高中学校的选修课是在开设必修的基础学科的同时,由学生自主选择对应学科的高级班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的培养,同时学习内容对接美国高校设置的相关课程,为学生以后进入高校奠定基础。类似于我国目前大多数省份实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本次考察,给我影响最深的选修课主要有陶艺、声乐以及器乐。其中一节选修声乐课只有两位同学接受老师的教育,而陶艺课上一位非裔的学生(在中国她可能在特教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也能较出色完成课时学习任务。
在美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课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假期向学生公布学校在下学期即将开设的选修课,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课程,并将自己的选择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到学校,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安排课程表,学期开学发放到学生手中。
教师固定教室授课,学生走班学习
在美国很多学校,每个教师都有固定教室,和自己的办公室合二为一,教室门边的墙上写有教师的姓名以示区别。各个教室因老师的兴趣爱好和所教学科布置不尽相同,每个教室都很有特色,教室里面的墙上常常悬挂学生的作品或作业,有的也展示教师所取得的成绩,在哥伦布市两所学校,我们曾见到老师将自己辅导的学生在州数学竞赛中获得的表彰张贴在教室墙上,在中文老师的教室里,到处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中国结、京剧年谱随处张贴。每位老师每节课教授的学生不同,教学内容也不同。上课的学生人数因课而异,一般每个班的人数在20人左右,一般不会超过二十五个(美国对班额有严格控制,学校招生总数也有严格控制,而且执行的比较严格)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班化教学。
美国初高中学校不分固定的教学班,学生均走班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学生之间的课表不同,每个学生要按自己的课程表到相应的教室上课。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学校没有教学行政班,学校也不设专职班主任岗位。学生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故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专门的场所给学生存放书包和学具,并且是一人一柜一锁。与这种班级组成相适应的是没有班主任,只是在小学设了班导师,中学设有专职咨询辅导教师,学生如有学习、生活、家庭、社会、心理、生理等各方面问题都可以找班导师或咨询辅导教师求得解决。
校园优美、安全,教学设施齐全、精良
美国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围墙,也没有明显的大门,只是在各个进入学校的到路口象征性设一个标志,所有的教学建筑风格各异,校园布局合理,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校园旁边是在大片的绿地和树林,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整洁安静。置身校园,如同漫步在公园中,满眼是草坪、各种花木与林荫道,学校能真正做到是学生的花园、家园、乐园。更值得称道的是,美国学校没有保安。校园安全还可以体现在进入学校的道路标志线上,哥伦布学院共有三条道路进入校园,为了确保学生安全,离进入校园大约有一公里的地方,就开始设减速带,而且相隔距离不到100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学校体育设施附近用木屑铺垫,以防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受伤。
在美国,不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各种教学设施齐全而精良,既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也能满足学生的特长爱好需要,每个学校都篮球场、足球场、室内球馆等,稍微有名气的中学还有游泳馆,我们所访问的哥伦布学院的游泳馆非常标准,可以举行较正式的比赛。教室都配有多媒体,以备学生随时查阅资料,教室还配有投影仪、电视机等。理化生教师实验器材一应俱全,完全方便学生实验需要。很多学校还为每位高中学生配备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供学习使用(很少看到学生玩游戏)。不仅如此,美国学校阅览室的使用率极高,它的配备水平比国内要高出很多,图书借阅系统非常先进,各种图书应有尽有,不仅有电脑、休息场所,还有甜点和水果供学生享受;同时,阅览室管理员必须是相应专业的教师,而且在安排教师数量上也很多,目的是指导和帮助学生查阅资料和下载资料。哥伦布学院的图书馆就具有代表性,一共有四位老师参与管理,同时还有学生家长做义工帮助学校服务学生,整个馆内环境非常安静和温馨,学生可在馆内学习和查阅资料。
美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我们所见的的无论初中还是高中生,从表面看,学生们着装非常自由和开放,而且大多数都化妆和涂了各色指甲油;另一角度看:学校规定教学区内不允许带食品入内,每个学生都能严格遵守,无论早餐还是中餐,都没有任何同学违规;开放的阅览室,每个入内的同学都会压低嗓音安静交流,不妨碍他人的学习,所有这些让我们颇为感叹:表面上美国的孩子很开放、很闹,可实际遇到需要安静或正式的场合都能够自觉的约束和管理自己。
在课堂上,美国学生自由发言、自如谈笑、坐姿百态,当教师将问题提出让学生展开讨论时或需要学生回答时,学生就会立即安静下来,积极回答问题,表现欲望强烈,参与程度极高。
美国学生浅学重行。有一个来自中国上海的学生在哥伦布学院学习,她告诉我们,在美国读书愉快、压力小,可以很好发展自己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下午放学后,可以进行各种各样活动。在我们考察哥伦布学院时,两位华裔学生给我们作介绍,他们的表现令我们刮目相看,显得沉稳老练,侃侃而谈,对学校各方面非常了解,作为一个学生,能够接待一个外国教育代表团如此娴熟,我想可能和美国学生平时有意识锻炼自己有极大关系。
美国教师个人发展和工作
美国的教师周课时一般有20—25节,比我国教师承担的教学时数要多。要求教师在8:00之前必须到学校,当学生放学之后,还要开会或批改作业、备课等,一般也要在5:00左右离开学校。可见美国教师的教学任务较重,但压力不大,不必对学生升大学承担义务,而且同行之间不存在竞争。
美国对中小学教师的聘雇要求较高。一是聘雇中小学教师学历要求高。美国大部分州规定,学士学位是中小学教师最低学历资格,因此有大部分教师都是硕士学位。二是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要求严。如果是长久的正式的教师,每两年一次评价;不满十年的教师每年都要评价。评价者由学校校长、学科组长和专业评估人员组成。每年什么时间进行评价都有明确的规定。评价的重点是在课堂上观察。评估者对课堂上面的老师的观察时间基于四十分钟或者一节课时间,也有可能更长。每年由评价者到课堂上观察(听课)1—2节课,一般观察(听课)前5天通知老师准备,观察(听课)后10天交上课的教案、课程说明和课程设计思考等全套资料。每年年底老师还要交自我评介,要写明是否准时上课、听课评课怎样、对学生态度如何等等。再过10天后老师将收到一份“评价摘要”,阅后签字。
影响中美基础教育的因素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机制和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同时,教育是公益事业,需要巨大的投入和财政支出,极容易受到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什么样的国情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经济和人口等因素影响着中美基础教育的发展。
比较两个国家的历史,我们很轻易地发现情况大相径庭,美国的历史是短暂的,仅二百多年;中国却有五千多年,从历史影响参照来说,相比较,中国教育受到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中国饱经沧桑和屈辱,教育从来都是担负培养民族的脊梁,从来都是培养学生能达到治国安邦和光宗耀祖的追求,而在美国,因为历史区别,教育更多的是从人的真正需要出发,发展自我完善,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二者的区别不言而喻。
自从孔子兴办私学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师道尊严,直到今天,我们都在努力改变这种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但收效甚微,老师依然是知识的化身,学生依然是知识的容器;老师依然绝对权威,不容侵犯,但在美国的课堂,师生之间关系较为平等,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自主性更容易被调动,也还是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施加的的影响覆盖到教学内容,诸如语文学科的文言文,历史学科的中国古代史。
从经济的角度衡量,中国教育的现状应该是健康运转的,中国教育的巨大成绩是毋庸讳言的,虽然中美分别是世界第一二大经济体,但是GDP、经济发展水平无法和美国相比,中国国家财政既要担负建设基础设施的重任,还要担负大量的民生工程投入,然而我们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绝大多数适年儿童都获得了教育的的机会,难度是可想而知;中国校舍的标准化建设一年一个台阶,特别是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举措得到了很好地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在美国,除去州财政支持的公立学校之外,还存在大量私立学校,这些学校为国家财政减去了大量负担,教育取得一定成绩是理所当然的,相比较,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的前提条件下,教育取得的成绩应该比美国多。
从人口总量上说,到了美国,我们常感叹美国的班额小,享受的教育资源多;殊不知,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如果拿中国现有的教育资源总量和美国的总量比,我们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我们也无需羡慕美国的小班化教学,我们缺在人均教育资源相对少,人口大国办教育的客观困难本身不能忽视。
综合三个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我们既要看到美国基础教育的亮点和特色,学习他们能够为我所用的理念和方法,也不别对中国的教育说三道四,必须看到我们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国家环境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且,在未来的中美教育较量中,我们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眼下,教育要做的事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教育发展的事,教育本身无能为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