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至3日,合肥九中高一8班、14班、15班、24班的师生来到马鞍山市,开展以“寻觅诗仙李白,传承诗歌文化”为主题的两日研学活动。通过沉浸式诗歌品读、情景演绎与生态探访,大家在诗仙故地与现代工业的交织中,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第一日:诗酒趁年华,醉揽太白剑气
研学首站,大家走进李白文化园,开启一场浪漫主义的文学盛宴。园内太白碑林巍然矗立,仿唐建筑飞檐斗拱间流淌着盛唐气象。大家通过一首首诗歌感叹李白的豪放意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奇幻想象,惊叹于“诗仙”突破时空束缚的创作力。
在太白墓前,守墓人向到访者动情讲述:“李家世代守墓已逾百年。李白晚年穷困潦倒,却仍以诗换酒,临终前写下‘大鹏飞兮振八裔’,骨子里尽是孤傲与自由。”他对着碑文“唐李翰林白之墓”解释道:“‘翰林’是虚职,但他一生只认‘诗人’二字。”大家看着墓旁一株千年古藤,仿佛看见诗仙笔下“枯松倒挂倚绝壁”的苍劲意象。
午后,采石矶景区化身为动态课堂。在临江的太白楼前,大家参与“诗歌情景剧展现”国学礼仪课程。当地研学老师手持折扇,以江风为幕布,为大家勾勒李白的传奇人生:“李白祖籍陇西,生于碎叶城,五岁随父迁居蜀中。他少时‘通诗书,观百家’,十五岁便仗剑远游,一生遍访名山大川。看似潇洒不羁,实则饱尝仕途失意之苦。”
老师轻叩石栏:“当年李白在此写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豪迈,实则是借山水抒胸中块垒。他晚年曾投奔族叔李阳冰,最终病逝当涂,长眠于此。”大家感慨:“原来‘诗仙’的浪漫背后,藏着这么多求而不得的遗憾。”随后,四组同学分别演绎情景剧《铁杵磨成针》的坚持、《赠汪伦》的友情、《早发白帝城》的轻舟疾驰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仙山幻境。“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同学们激情的朗诵声中,仿佛“少年笔下,李白重生!”
![]() |
![]() |
傍晚,研学队伍踏入薛家洼生态园,从工业伤疤到生态明珠。导师通过新旧对比图展示生态巨变:十年前,这里曾是工业排污口,黑浊江水裹挟工业废料;如今,28公顷湿地公园内芦苇摇曳,白鹭翩跹。伴着夕阳,同学们实地体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同学们心中深深扎根。
3日上午,研学队伍走进马钢工业园区。同学们走在马钢展示馆,全息投影打造的时光矿道让同学们穿越时空,沉浸式探寻马钢起源,并通过展示采矿、炼钢、轧钢等工艺流程,让同学们直观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科研成果展示区,耐腐蚀H型钢、超低温高强钢筋、风电齿轮钢等一系列“明星”产品,为同学们展示新时代马钢的创新魅力与制造技术;在炼铁智控中心,智慧矿山、智慧料场、智慧炼钢、智慧物流等数智技术,让大家感受到工业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环保展厅内,一组对比数据引人深思:十年前,马钢每吨钢耗水23吨,如今通过循环技术降至几吨,生动诠释工业高质量转型的魅力。
![]() |
![]() |
午后,马鞍山博物馆的“诗城长卷”展览,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串联古今。在“工业记忆”展区,锈迹斑斑的炼钢工具与泛黄的工人日记并列陈列。一则1987年的班组记录写道:“今日抢修3号高炉,连续作业14小时,终于赶在交班前完成任务。”大家翻阅电子档案时,意外发现李白《秋浦歌》中“炉火照天地”的描写,竟与马钢早期车间照片惊人相似。
返程途中,某位同学总结道:“李白教会我们驰骋想象,马钢告诉我们脚踏实地——这才是文化传承的真谛。”此次研学,大家既在太白楼前触摸到盛唐的诗意温度,也在薛家洼湿地看见生态文明的未来图景。当“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遇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坚守,这就是合九学子用脚步丈量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中国答案。
撰稿:高一24班 潘昱文
一审:汪彬彬、黄文斌
二审:马亚亮
三审:汪玉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