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551-62809808 校长信箱:hfjzxfjb@163.com
登录 校内资源 九中官方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速递

省级媒体聚焦!这所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密码”藏在这里

发布时间:2025-09-17 16:28 来源:办公室 作者:叶倩 浏览:
【字体大小:

近日,《安徽青年报》专版报道合肥九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成长——《合肥九中:青年教师超70%的“教学革命”》。这不仅是对合肥九中青年教师成长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九中匠心打造、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体系的有力彰显 

图片
图片

该文详细阐述了合肥九中在规模扩张后遭遇的教师发展困境,以及学校如何通过 “纵横交错” 的教研模式破局,依托师徒结对的传承机制,最终探索出青年教师集群成长的 “九中方案”,实现青年教师群体的蓬勃发展,托举起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图片

一直以来,合肥九中锚定“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未来”的定位,全力托举青年教师成长。如今,九中青年教师正以蓬勃姿态“破圈”:他们中,有的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与独特的教学风采崭露头角;有的专注深耕学生竞赛领域,悉心指导,助力学生摘金夺银,收获了累累硕果;更有不少人凭借真诚与智慧,走进学生内心,成为学生心目中“亦师亦友”的灵魂引路人……

正如九中青年教师所言:“在九中,我们不只是‘被培养者’,更是‘成长的主角’。”

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九中教育发展最鲜活的注脚,更是全体九中人齐心奋进的有力见证。未来,学校将继续为青年教师搭建更广阔的成长平台,让更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此绽放光彩,共同书写九中教育的崭新篇章!

让我们为九中青年教师点赞,为九中美好未来喝彩!


以下附报道全文:《合肥九中:青年教师超70%的“教学革命”》安徽青年报

一周一套高考题、一月一主题教研、一学年三次教学视导——在这所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超过70%的安徽省示范高中,教研已不再是传统的集体备课,而是一场全员参与的“教学革命”。

  自2021年学校迁址新站校区以来,合肥市第九中学办学规模从原先的30个教学班扩展至近百个班级,教师队伍也从不足百人快速增长到340余人。面对规模急剧扩张与新高考改革的双重挑战,这所老牌省示范高中通过构建“多维立体”教研模式,推动教师实现“集群式”成长,逐步形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九中样本”。

扩张背后的成长之困

  “当年在老校区时,化学组可能几年才进一名新教师。”2016年入职合肥九中的教研室副主任张传菊感慨道,“如今的情况已大不相同,现在一年就要招聘三四十名青年教师,2023年秋季新学期更是一次性引进了63名新教师。”

  这种迅速的扩张速度带来了严峻挑战。家长和社会难免担忧:这么多新教师,教学质量能保证吗?骨干教师被“稀释”后,合肥九中的教育品牌会不会受影响?

  更为棘手的是,新教师队伍结构复杂多元:有刚毕业的师范生,有从外省引进的经验教师,还有通过省考进来的非师范专业人才。他们的教学理念、专业背景各异,如何快速融合成为难题。

  2021年入职的政治教师叶倩坦言了她最初的困境:“我第一次带高三时,整个人都是懵的。新教材、新高考,和我上学时完全不一样。课堂上还有学生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让我既焦虑又挫败。”

  生物学科主任汪勇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忧虑:“有些年轻教师过度依赖现成课件,从学科网下载资料后照本宣科,课堂上缺乏与学生真实互动,甚至整节课都在读PPT。”

  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更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该校副校长范玮说:“家长选择九中,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必须对得起这份信任,不能让年轻教师‘摸石头过河’。”

“纵横交错”的教研破局

  面对重重挑战,合肥九中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多维立体”教研体系,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教研新格局。

图片

青年教师展示课

  教研组织架构上实行“双线并行”:一条线是按年级划分的教研组,负责日常教学协调;另一条线是按学科划分的学科组,打破年级壁垒,实现学科教学的纵向贯通。

  “我们既要有年级层面的集体备课,解决当下教学问题;也要有学科组的大教研活动,聚焦命题研究、课例开发等长远问题。”张传菊介绍道。

  常规教研活动坚持“一周一主题”。各学科组每周半天集体备课,开展无生上课、教学设计优化、习题筛选等深度研讨。

  “在准备命题研究的阶段,我们坚持每天进行集体备课。腾讯会议一小时的时长根本不够用,我们就采用多人轮流主持会议的方式,无缝衔接。”信息技术学科主任蔡勇介绍道,“我们经常让老师扮演学生,或者模拟像图书馆借书这样的真实场景。大家是真正在‘研’和‘修’,而学生最终获得的,也正是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高三教师还要每周做一套高考题,并在集体备课时“说题”“研题”,深度剖析命题趋势。

  “我们是跟考生一起坐在考场里考试,参考教师的成绩还有排名。所以教师做高考题真不是走过场,而是让教师亲身体验学生的应试困境。”叶倩深有感触地说,“只有自己当了考生,才能理解学生在时间压力下的解题难点在哪里。现在我自己出题时,会更注重题干的清晰度和设问的精准性。”

  教学视导工作实现“全覆盖”和“精准化”。高一高二年级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学视导,外请专家深入课堂“问诊把脉”;高三年级一学年开展三次视导,跟踪指导复习备考全过程。视导结束后,专家们还会与学科组面对面交流,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视导不是来找茬的,而是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一位年轻教师在经历了两次视导后改变了看法,“上次专家听我的课,指出我在课堂提问中‘自问自答’的问题,这个毛病我自己一直没发现。经过调整后,课堂互动效果明显改善。”

  此外,学校还积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基于大数据的试卷精准讲评、二轮复习无生上课比赛等新型教研活动。今年5月,各学科组开展了以“AI赋能教学·智慧引领未来”为主题的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充分展示AI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从结对到共生的师徒传承

  经历了两任师傅的叶倩谈及“青蓝”工程特别有感触:“我第一任师傅是高思琴老师,后来学校又安排了万爱华主任指导我高三教学。两位师傅不仅教我教学技巧,更教我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与家长沟通——这些都是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她们不但指导我的工作,还关心我的生活,让我从新教师的压力中释放出来。是她们让我找到了归属感,对学校越是有感情,工作上就越是有使不完的劲儿。”

图片

  如今,该校的师徒结对实行“双向选择”和“动态调整”。新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选择师傅,师傅也可以根据自身专长选择徒弟。学校还创新性地组建“学习共同体”,让一名骨干教师带领多名青年教师,解决师徒比例失衡问题。

  培养过程注重“实战锤炼”和“过程管理”。学校要求徒弟每周听师傅两节课,师傅每周听徒弟一节课。听课记录要定期检查,期末还要上汇报课检验成长成果。对于高三青年教师,还要检查备课笔记和听课笔记,确保教学过程规范有序。

  英语教师沈旭分享了他的带徒经验:“我带徒弟是很灵活的,除了规定的内容外,更多是在日常点滴中潜移默化。课间休息、中午吃饭、周末活动都是我们交流的时间。年轻教师思维活跃,新技术应用能力强,我也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

  如何激发老教师的指导动能?该校将指导青年教师纳入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体系,给予指导教师适当加分。同时,通过举办青年教师大赛、评选优秀师徒等方式,增强双方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现在年轻教师参赛积极性很高,因为大家都知道——获奖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曾经担忧新教师的汪勇如今骄傲地说,“去年我们组有两位年轻教师参加市里比赛,全组教师都参与磨课,最后双双获得一等奖,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替代的。”

图片

合肥九中举办安徽省中学语文教研项目启动研讨暨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活动


集群成长的 “九中答案”

  如今,合肥九中的教研改革历经数年深耕,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示范效应。

  在竞赛获奖方面,学校青年教师取得了突破性成绩:2020年公费师范生陈绪琴、盛青瑶获评教育部2024年“基础教育精品课”;2020年省招教师张馨蕊荣获安徽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20年省招教师柯毅美和2021年公费师范生张奇奇双双荣获2024年安徽省实验说课比赛一等奖,张奇奇还代表安徽省参加国赛,荣膺“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称号;2022年省招教师方应卓荣获安徽省智慧教学创新活动一等奖……

  近三年来,该校立项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多项成果获省级一等奖并入选国家级评奖;联合高校成立基础教育研究院分中心,探索大数据精准教学,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教师成长带来的直接赋能是学生。该校2024级高一学生沈睿阳在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码高杯”创新人才奖与正天工程创客优秀奖,实现了合肥九中历史性的突破,是合肥九中开启“科创+工程”特色里程碑式的标志;学生夏雨轩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总决赛一等奖;李文雯荣获安徽省科学影像节大赛的科学探究纪录片项目二等奖;学生吴铭楷、刁建鑫勇夺机器人竞赛省赛B类项目冠军,学生桂天琦、姚俊哲的微视频与编程作品双双跻身全国展演……

  “这些成绩背后,是团队的力量。”从教一年便获得合肥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的英语教师方应卓说,“全组一起磨课,每位教师都能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帮忙修改设计,甚至一起去外地比赛现场做后勤保障。有了这样的支持系统,我们年轻人才能放手去闯。”

  沈旭分享了他的理念转变:“我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成绩。学生一时成绩好坏很重要,但又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品格和对学习的态度。有些学生很努力但成绩提升有限,我仍然认为他们是优秀的学生。”

  青年教师从最初的“被要求参加”到现在的“主动参与”,从“单打独斗”到“团队作战”,从“关注分数”到“全面育人”。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中,更体现在教师的整体成长上。

  该校校长张永剑指出,“多维立体”教研体系实现了教学与教研的深度融合,解决了教研与教学“两张皮”的问题;“青蓝工程”的实质化运行加快了青年教师成长步伐,实现了师徒共同成长;良好的教研生态激发了教师的内生动力,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在张永剑看来,合肥九中的探索证明,只要构建科学的教研体系,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年轻教师不仅不会是负担,反而能成为学校发展的最大活力源,每一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成长路径,实现专业发展与人生价值的统一。

  “在九中,我感受到了成长的痛苦,更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这里给了我展示的舞台,更给了我温暖的大家庭。”叶倩说。




撰稿、一审:叶倩

二审:王睿

三审:汪玉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