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粉笔,他们用博学和大爱书写风采;两袖微尘,他们用踏实和信念诉说奉献;三尺讲台,他们用激情和朝气创造未来。在合肥市第九中学,从不缺少以苦为乐、甘于奉献的好老师,他们多年扎根教育行业,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甘当“人梯”,坚守教育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他们用点滴行动,一次次擦亮教师的职业名片,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路途上,都曾驻留老师的身影,他们深深刻印在我们心中,成为随时可以唤醒的记忆。让我们走进这些优秀教师,聆听他们的教育故事,感受榜样的力量。
宋玉荣,安徽省合肥市第九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曾获合肥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课例《项脊轩志》曾获教育部 “一师一优课”称号。2016年全国语文基本功展评课例一等奖,2018年全国语文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一等奖并获“最佳教学语言”奖。曾参与“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多次承担市级研讨课展示活动,多次指导学生作文获得省、市一等奖。曾在《中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育人故事
(1)脚踩大地 仰见星空
2021年1月18日,南航大一的学生瞿佳奇来到合肥九中高一第一办公室,看望自己曾经的语文老师。
看到眼前高了,瘦了,帅了的学生,老师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听说你获得了本硕博连读的培养资格?”
佳奇惊讶地说:“是不是我妈告诉你的?”老师笑而不语。
佳奇补充,自己不仅通过考试转了专业,转入该校唯一的双一流学科的“钱伟长班”,而且整个航空学院只有2位考到了这个培养资格。老师赞许地点了点头,夸他:好样的!
瞿佳奇说:“老师,真的很感谢你!遇到你,是我的幸运!如果没有你,我根本没有办法从年级的500多名进步到高考时的年级第二名,我当时的成绩实在是太不起眼了。”这样的话,佳奇和他妈妈说过很多遍了。
读高一的瞿佳奇,比别人小两岁,一手的错别字,一脸的稚嫩,语文课上经常听不懂,同学们笑他幼稚。他自己说,初中语文就很少及格过,英语也不行。
一次家长会后,妈妈很是苦恼地向老师倾诉:小时候很聪明,但是现在常常跟不上。妈妈说:“我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文化水平不高,经常被他气到不行。听孩子说挺喜欢你上课的,你能不能帮帮他?”
这一帮,就是三年。帮忙找优点,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帮忙建立优势学科,获得其他老师的认同感;帮忙筹划,高二时参加了少年班的考试;帮忙组建了学习小团队,和小伙伴们一起快速成长;帮忙组织他和就读各大院校的优秀师兄师姐们“手拉手”, 一起谈梦想,甚至帮他们安排饭局去银泰吃火锅。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佳奇同学认识了读北邮的郑登高,读北大的姚卉;也就是那一场“火锅”, 让佳奇同学睁开了仰望浩瀚天空的眼睛。
如今这个眼前16岁的稚气未脱大学生,坐在她面前,仍然有些腼腆。老师逗他:“最后关头,你改了志愿,放弃了无数的985院校,是为了某个小姑娘吗?”
“不是不是的,没有小姑娘,只有我想读的航天专业!”佳奇不好意思地拍一下自己的额头,“我妈说,你把我带进了985,我偏要自己跑去到211。”师生间会心地笑起来。
(2)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那个叫姚卉的学生,曾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当年是宋老师的课代表。这位天资聪慧的小孩,在九中的校园中如鱼得水。在做好自己课代表的本职工作之后,常常会和老师说一点悄悄话,分享彼此读过的书,谈谈自己在学习之余的各种小情绪。
高三下学期随着压力的增大,她的情绪变化越来越多。有一天她抱怨地说,自己由于学习时间太紧张,脚上的鞋子穿破了都没有时间去买。说着她一边抬起脚上破了洞的鞋子给老师看,一边动了动自己的脚丫子。宋老师拍了拍她的手说:“知道了!知道你现在很辛苦!”
到了下午,当她走进办公室时,宋老师递给她一个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双漂亮的的碎花布鞋!
姚卉惊喜地说:“是给我的吗?”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她说:“怪不得你上午问我穿多大的呢!”当她穿上鞋子满意地看来看去的时候,明白了老师是利用午休的时间出去买的,难为情地说了一句:“老师,我没有想到你会给我去买鞋!我觉得这都是我妈妈的事!”
填报志愿的时候,父母的意见和她本人的看法不一致。她把宋老师当成是自己的家里人,真诚地征求她的意见。在得到了老师的支持之后,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也是宋老师的专业:中文系。
大学毕业,姚卉向老师吐露了想继续深造的愿望。在报考上海和北京读研究生的纠结中,认真的倾听了老师的意见,在得到老师“要就要最好”鼓励之后,她大胆地报考了北大中文系,并且最终以第1名的身份被录取。她说:“回忆我高中的生活,最美好的一段记忆便是那双小花布鞋!最美好的感情是和老师您之间的情谊!”即使到了今天,这一份师生之间你来我往的美好仍然在继续。每年长假姚卉都到学校里来看望老师,宋老师去北京出差的时候也会专门到校去看望她。
如今,姚卉同学在著名的深圳中学当语文老师。这是一个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故事。2023年高考分数一公布,文重班的李钟玉就发来短信:老师,我要报考中文系,和你读一个专业!
2018年班里面有位蒋博宇同学,特立独行,常常和班主任及其他的任课老师产生矛盾,进而触发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矛盾。不得己换班之后,成了宋老师的学生。其他老师纷纷提醒她:要提防这个孩子的挑衅!
了解这个孩子的大致情况后,宋老师决定分两步走。首先肯定了他在语文学科上的突出。在课堂上给他表现的机会,课下不断地鼓励他。然后以谈心的形式告诉他应该如何学会与人相处。在取得了孩子的信赖之后,宋老师又不动声色地多次请来了家长,就教育应形成合力与父母达成共识。小宇同学在被“设计”的环境中,表现突出,书法作品获国家级二等奖,市级辩论赛上也是大放异彩,成绩更是不断进步,从一个“刺头”变成了优等生。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父母和孩子本人对宋老师十分感激。在宋老师比赛归来的第一节课,小蒋带着全班同学,集体起立鼓掌,大喊:“老师,你最棒!”
高中的孩子敏感而又自尊。为了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宋老师给内向的女孩子买过发卡,给过生日的孩子送过贺卡,约情绪低落的少男少女们吃过饭,给寒假中懒起床的孩子打过提醒的电话,带领社团的小姑娘们去博物馆采风,她不是一个班主任,也不是生活辅导员,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关心每一个孩子。很多孩子上了大学之后,依然和她保持着亲密的联系!俗话说“种花容易树人难”,她这里却是幽谷飞香不一般。
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她一边带领学生敢于仰望,不断追逐,一边为他们的终身发展着想,呵护关爱每一个人。未来她将继续引领学生向远处走,往高处行。
金荣君,199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师,中级青少年生涯规划师。曾荣获合肥市智慧课堂优质课一等奖,合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合肥市“我与教育信息化”数字故事一等奖等市级奖项。2022年报送课例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基础教育精品课”。所带班级曾荣获合肥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育人故事
金荣君老师始终坚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原则,不忘教育初心与使命,在班级管理方面,关注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用爱心和耐心探索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恰当方式,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交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找到教育的着力点,用真情和爱心去感化和引导学生,让他们获得成长和突破。在班级里,金老师经常在一些节日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小礼物和趣味活动,让班级充满了温馨与快乐。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金荣君老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是学生心灵的培育者。金老师乐于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关心学生们在校生活,更注重假期和周末学生们在家的学习生活状态以及学生与家长的亲子关系状况等,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坚持每学期初和期末的爱心家访,及时做好线上与家长沟通交流工作,做好家长与学生、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
作为年轻教师,金荣君老师在学习中求成长,不断充电,紧跟教改,做勇于探索的研究者。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等新的概念不断出现,金老师不断的学习与钻研。为了上好每一堂课,细心搜集提炼各种教学资源,经常用一些奇思妙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让课堂充满乐趣。
只要一有机会,金老师就会走进学科组内老教师的课堂学习经验,用心听课学习,潜心研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赋能课堂教学,为学生们展现出一堂堂精彩而有趣的高质量课堂。
用心读世界,用爱品人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今后,合肥九中教师将继续砥砺前行,扎实进取,开拓创新,时刻牢记教育育人的使命担当,以爱为学生的未来擘画出美妙蓝图。
来源:教研室
图片:教研室
撰稿人、一审:徐珺
二审:何羚杰
三审:张永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