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暑假,不少同学都希望过得轻松愉快。然而,家长们往往希望孩子们能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学习和锻炼身体。奇怪的是,孩子本来挺乐意去做的事,当被家长催促时,他们就更不愿意动弹了。其实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被动废”。为什么会这样呢?
“被动废”的现象与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密切相关。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内在动机对于行为的发起和维持至关重要。当个体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自发的、有选择的,而不是受到外部压力或强制时,他们更有可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反之,如果感觉到自己是被迫去做某件事,即使这件事本身有益,个体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家长的过度催促反而可能削弱了孩子的内在动机,一开始是“我主动安排的”,后来变成了“被动要做的”,积极性没有了,只会“越催越废”。
那么,家长和学生应该如何合作,打破这种“被动废”的局面呢?首先,家长可以尝试由孩子担任假期计划的主要决策者,多多倾听孩子本身的想法和安排,让其感受到自主性和控制感。其次,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兴趣点,鼓励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学习或锻炼,这样可以增强孩子的内在动机。最后,家长要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正面反馈,而不单是批评和催促。如果实在管不住嘴,不妨就说一句“加油”吧。
而同学们,当你们觉察到自己正处于“被动废”这一情况时,首先不必过于自责自己的“颓废”,可以从上述心理学理论的角度对自己多一些理解,但在自我包容的基础上,并不能任由其发展,在“被动废”的情境下,我们依然有空间可以主动选择。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大家也需要明晰自己当前重要的任务是什么,以及想成为怎样的人,每个人都应对自己负责。
记住,激发内在动机,让假期活动变得有意义且自主,是打破“被动废”局面的关键。祝愿各位家长和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共同创造一个既有成效又充满乐趣的暑假!
稿件来源:政教处
图片:程红利
撰稿人、一审:程红利
二审:马亚亮
三审:范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