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正是亲子相处的好机会。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要照顾好自身情绪,同时时刻警惕自省,不要做“诡辩式父母”。什么叫做诡辩式父母呢?和其他关系中的诡辩相比,“诡辩式父母”最大的特点是“不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表里不一”:比如嘴上说“不看重成绩”,但孩子真的考砸时,却会非常生气,通过甩脸子、冷暴力等隐性攻击方式表达不满。
自相矛盾”:比如经常抱怨孩子不做家务,但当孩子做了时又批评他做不好。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
3.“出尔反尔”:经常理直气壮地打破自己的承诺。
其实这些不一致,本质是一种隐秘的掌控欲,在心理学上叫做“双重束缚”。“双重束缚”指一个人同时在交流的不同层面,向另一个人发出互相矛盾的信息,对方又必须做出反应。但不论他作何反应,都会得到拒绝或否认,陷入两难的境地。
父母通过“诡辩”让自己看起来很讲道理,但实际上是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做人。而这种掌控的目的,通常是父母为了确认自己的权威性。如果屏幕前的父母觉得这些表现跟自己很像,不妨觉察一下,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在其他关系中是否处于弱势地位,才会不自觉地将这种焦虑和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以此获得权力感和优越感。
诡辩式父母是会带给孩子伤害的,长期被“双重束缚”的孩子,最先产生的,就是自我贬低。处于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自我意识混乱,因为无论他们如何反应,得到的都是否定和拒绝,这会让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产生质疑,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否定和拒绝带来的“挫败感”还会慢慢累积,发展成一种长期的无助和无望感,认定自己做什么都会失败。于是在面对其他事情时,也干脆连试都不试就放弃,演变成“习得性无助”。
甚至有些人还会因此无法维持任何一段长期关系,因为他们会强迫性重复这种模式,遇到问题不去解决,而是自怨自艾,直到破坏每一段关系。
最严重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在长期、持续的进退两难困境中,混乱的自我意识不断被加剧,极有可能陷入精神绝境,导致情绪障碍或精神类疾病。
来源:政教处
撰稿、一审:徐梦琨
二审:马亚亮
三审:范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