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551-62809808 校长信箱:hfjzxfjb@163.com
登录 校内资源 九中官方公众号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成长 > 心理家园

破窗效应

发布时间:2019-03-15 16:24 来源:政教处 浏览:
【字体大小: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整洁的中产阶级社区A,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社区B区。停在B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A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津巴多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猖獗

这就是破窗效应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其他的人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以上面那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更多乱七八糟的涂鸦;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而是任由烟灰飞散,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了。

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去市场买瓜子,抓了几个尝尝。瓜子皮呢?你放哪儿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就将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大热天走在街上,买根雪糕,半天没有找到垃圾筒,你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悄悄地扔掉呢?路上的噪音、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其实,这些说法根本站不住脚,错了就是错了,影响的大小并不能改变行为错误的本质,别人的错误更不会是证明你无错的理由。勿以恶小而为之,规范自我,不要让破窗效应一再发生。其实,人和环境之间是互动的,环境的好坏是人的行为的体现。我们许多人抱怨环境恶劣,可他们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少人盯着社会的阴暗面,结果自己的心灵也变得狭隘和阴暗,自己不自觉地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扇破窗

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我们不仅不能做第N次打破窗户的人,我们还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即使是当我们无法选择环境,甚至无力去改变环境时,我们还可以努力,那就是使自己不要成为一扇破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