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近日,合肥市第九中学化学组开展了以“聚焦课堂实效 共研教学策略”为主题的大学科组教研活动。活动分为示范课展示、人机协同评课、学科阅读微讲座环节,全体化学教师积极参与,共研共学,收获颇丰。
示范课堂:问题驱动探规律
活动伊始,秦红青老师带来了一节精彩的《盐类的水解》展示课。课程以“茶叶种植需调控土壤pH值”为真实情境,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与规律,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探究和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盐类水解的规律及应用。秦红青老师将课程分为三个环环相扣的环节:千“盐”万语——探水解本质、溢于“盐”表——析规律应用、谨“盐”慎行——促迁移创新。课程体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整节课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为组内教师提供了高质量的示范课例。
多维评课:碰撞思维共提升
课后,化学组全体教师围绕秦红青老师的展示课展开研讨。本节课是“知识情境化、素养任务化”的优秀范例,课程以“茶叶种植需调控土壤pH值”为真实情境,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与规律,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赞誉。评课环节,叶红林老师、开庆梅老师、张传菊老师分别从教学设计、课堂互动、实验探究、核心素养落实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点评,既充分肯定了课堂亮点,提炼出课堂的“五美”特质,也提出了优化建议。
本次活动除了传统的现场交流研讨,还呈现了显著的创新亮点。授课过程同步进行录课,课后教学视频第一时间导入科大讯飞智评课系统。该系统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对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度分析,自动生成了包含教学环节时长分布、师生互动频率、知识点覆盖情况等核心数据的评课报告,为教师精准定位教学优势与改进方向提供了数据支撑。
此次听评课活动将传统教研模式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评课的科学性与高效性,也为合肥九中化学组探索智慧教研新路径、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题讲座:学科阅读拓思路
随后,赵攀弟老师带来了一场题为《以学科阅读为桥,连核心素养与高考——高中化学学科阅读课》的微讲座。赵攀弟老师从当前高中化学学科阅读的现状与痛点入手,指出学生普遍存在信息提取能力弱、长文本理解困难等问题,而高考命题日益注重真实情境和跨学科融合,对阅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她强调,学科阅读不仅是知识输入的桥梁,更是培养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与高考命题趋势高度契合。化学学科阅读应遵循“科学性、适切性、思维性”三大原则,注重从教材延伸至真实科研文本,实现知识迁移与应用。然后,她结合近年高考真题,逐一剖析了各核心素养在阅读类题型中的考查方式。总结高考阅读题的共性特征——情境真实化、信息多元化、问题结构化,并建议教师在平时训练中强化学生的信息整合与逻辑推理能力,呼吁组内教师协作开发适合学情的阅读课程体系。该讲座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价值,为“双减”背景下提升课堂质效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化学组将继续深化主题教研,推动学科阅读与日常教学的有机融合,助力学生核心素养与学业成绩双提升。
学科建设:精准施策谋发展
最后,化学组学科主任张传菊老师立足团队发展,提出三点建议:鼓励教师参与项目式学习研究,申报课题,形成“教学—科研—实践”闭环,提升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建立学科资源库,共享精品课例,促进代际传承;开发实验校本课程,将学科知识与真实情境结合,提高学生探究和创新能力。
本次活动以“示范引领+理论提升+路径规划”为主线,体现了合肥九中化学组“深耕课堂、阅读赋能、团队共进”的教研文化。张传菊强调教师发展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动力,化学组全体教师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研实效,助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稿件来源:化学组
撰稿、一审:姜涵
二审:张传菊
三审:范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