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九中数学组顺利开展了2025年春季学期第二次大学科组主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数学组以“教学评一体化,人工智能促教研”为主题,促进了学科组教师之间的交流,人工智能的探讨让大家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同时,为深化三个年级的专家视导反馈整改提升,本次活动以“精准诊断·智能赋能·系统建构”为主线,设置诊断性听评课、视导反馈转化研讨、AI教学工具微讲座及学科发展前瞻规划四大模块,通过“课堂观察-数据复盘-技术融合-生态重构”三维教研体系,着力构建高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新样态。
活动首环节由杨大武老师执教《直线与平面平行》公开课,以“生活几何体→抽象数学模型→逻辑论证”为脉络,依托智慧课堂中的动态演示破解空间想象难点。课堂通过“门轴转动关系判定”“书脊位置关系探究”等真实问题链驱动,融合“猜想-验证-应用”探究路径,结合AI实时生成章节知识点思维导图,动态构建空间几何与推理证明的知识框架,实现思维逻辑可视化贯通。课后专家组基于AI导图生成的“关联强度热力图”,精准定位学生认知断点,为教学优化提供结构化诊断依据。
在课例研讨环节,李辉、张德高及数学组学科主任杨新宁三位老师从多元视角对公开课进行深度剖析。李辉认为“杨老师以‘门轴-书脊’生活化模型贯穿课堂,构建‘具体→抽象→论证’螺旋上升链,尤其是通过例题木料切割的动态演示,实现直观想象到逻辑推理的无痕过渡。”张德高认为杨老师的课堂展现出立体化交互生态,通过智慧课堂系统实现“全息式”学情捕捉:借助平板开展“分组推屏辩论”等活动,学生参与率达100%,实时投屏呈现多名学生作图及练习,结合AI标注工具开展“五星互评”,动态构建“猜想-验证-修正”学习闭环,值得各位老师的认真学习。
杨新宁高度赞扬了本节示范课:“特别在‘一题多证’环节,学生自主生成3种判定定理应用方案,有效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同时,杨老师也给出了优化建议:AI生成的思维导图使用后需回归传统板书,强化关键定理的符号化书写规范;针对智慧课堂所显示的“空间降维转换迟缓”群体,建议设计梯度变式题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
在备课组深度剖析环节,高一至高三数学教研组长锚定专家视导反馈,开展靶向问题攻坚。高一教研组长杨新宁提议,加强高一年级数学老师的听评课,尤其课题研讨,帮助中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高二教研组长汪亚俊认为要加强教学中的教材使用,回归课本,根据不同的班期把握好练习及试题难度,提升学生自信心;高三教研组长王伟着重关注即将到来的高考,合理安排每周的作业量,打磨二轮复习的高质量试题,针对历史方向的学生,合理把握试卷难度,提高学生成绩。
人工智能赋能数学教育创新
席若乙老师以“人工智能为我们赋能,我们为人工智能铸魂”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下微讲座。讲座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场景中的创新应用,通过真实案例解析与工具演示,为数学老师及学生展现了数字化时代数学教育的新图景。“AI不是替代教师,而是让教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聚焦更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席老师强调。
活动最后,杨新宁在总结中强调:“今天的活动不是终点,而是质量提升的新起点。让我们以视导整改为契机,以技术赋能为杠杆,共同书写数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AI赋能数学教研的探索才刚刚开始,需要教育者掌握前沿技术,打造更高效、更智慧的数学课堂。合肥九中数学教师团队正以“创新探索 突破传统边界”的教研精神,为提升学校数学教学质量贡献智慧与力量。
撰稿人:徐衡
一审:杨新宁
二审:徐珺
三审:范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