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殷商故地商丘迎来一场聚焦历史教育变革的盛会。2025年10月17日至20日,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此举行,800余位来自全国的教研员、高校专家、历史教师齐聚一堂,聚焦“数字赋能历史教学”,通过学术报告、课例展示、平行论坛等形式,共探转型路径。合肥九中李媛媛、陈思莹两位教师积极投身其中,汲取前沿知识与理念。
学术盛宴:前沿理念碰撞思想火花
开幕式后的主题报告环节,两位史学界权威专家的分享为年会奠定思想基石。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以《何以中国——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特质》为题,从文明演进视角剖析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价值;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统编高中教材总主编徐蓝的《百年巨变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则是一次对“我们向何处去”的深刻回应。徐教授强调,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奋斗具有全球意义。这提醒所有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民族史”与“世界史”的关系,既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要塑造他们的国际视野。
范式转型:AI赋能教学,重塑教育范式
年会设置了四大专题论坛,分别从“教学范式转型”、“学业评价创新”、“教研机制优化”与“青年教师发展”等角度,探讨AI时代历史教育的发展方向。
合肥市教科院教研员刘守强分享《AI赋能高中历史学科实践策略》,以合肥市探索AI运用为例,对于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利用技术赋能历史教学给予实践性的建议,着力打造“AI智能体”赋能历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充分展示了合肥市在推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成果。
课例示范:智能融合展现教学新样态
19日上午,年会进行优秀课例展示观摩。18位来自全国的优秀教师分初中、高中两组进行现场授课讲解,石家庄市张宇宙老师进行了关于高三一轮复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课例展示,宁波市沈贤峰老师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课例展示,这些课例集中呈现AI技术支持下的历史教学创新实践。如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走进”历史场景,与文物对话;智能工具辅助学生梳理复杂的历史脉络;生成式AI帮助进行史料分析和观点论证。课堂因此转变为在智能技术支持下的探究与体验。
为期两天的商丘之行,是一场知识与技术的盛宴,通过学习,合肥九中历史教师对人工智能与历史教学的关系有了更清晰与深刻的认识,九中历史学科组将以更加积极与开放的心态,积极投身技术变革,让历史教育在数字时代焕发生机!
来源:历史组
撰稿:李媛媛、陈思莹
一审:梁君华
二审:徐珺
三审:范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